買了新壺,比原先盈手一握的紫砂壺略大些。
放茶的時候,心下有些猶豫,茶量肯定要比平時一茶匙多一些,可是應該多多少呢?
大概估摸了一下,多放了半匙。
水煮好了。照例,沖杯,洗茶,熱壺身,舍掉第一泡。然而茶卻有些苦了。
有些濃,怎么辦呢?
茶友說,兩個辦法,一是讓水在壺中停留的時間再短些,一是把茶舀出來些,待喝第二道時,與新茶一起再泡。
嗯,是了。茶放多了,我們泡茶的方法就要變。這是對策。
喝茶的對策很多。
沒有哪一泡茶能夠重現(xiàn)前一泡茶的滋味。
沖泡的時間有長短,沖泡的人有更換,茶具、茶量和水的冷熱都隨時在發(fā)生變化,那么,這一顆茶心,也要應時、應機地來體現(xiàn)對策。
對策,是讓我們遵循茶禮和茶規(guī)之外的一種靈活應變。
一定之規(guī),是必要的。它幫助我們不離茶道太遠。但在死規(guī)矩之下,錯漏和偏差難免造成不同的情境,這個時候,懂得進退,懂得調整,就是茶人的智慧。
也見過喝茶喝得生了氣的人。每時每分都遺憾著此境的偏離,回味著曾經(jīng)的完美。有人說,曾經(jīng)滄海難為水,再要找回那一泡的甘醇,多年而不可得。
我理解用情深,難舍當初的茶癖。但卻要勸慰這情深的人,因著這茶的千姿百態(tài),培養(yǎng)出開闊的茶心來。
人曾遇見最好的茶味,自當珍惜。
不過,如果因此成了執(zhí)著,苛責后來者的平淡與濃釅,甚至為此傷心傷神,那珍愛就成了利刃。
茶味如同人生的風景,隨著境界的變遷而潛移默化。
風景里,有攀越高峰時的艱辛,就有登高望遠時的陶醉,更有高峰不再,下山路的寥落。
能夠欣賞美景的眼睛,也應該看慣平實的閃失。對美景珍惜,對平實接納,對閃失寬容,就是我們的茶心。
前些日子看見報道說,一位老藝術家一生愛惜羽毛,年事已高時曾被某演藝單位請去演出,結果本來給他休息用的房間,由于主辦方的唯利是圖,讓給了正走紅的毛頭小子。老藝術家受到冷遇,回到家大病一場。
這則消息讓我十分感慨。毋庸置疑,主辦方做錯了。不管換作誰,都不可能對這種勢利的對待心平氣和。但是,如果為此氣病了,傷害的卻是自己。很多時候,并不能讓所有人、所有事,所有時勢都能順應我們理解的道德、禮儀和教養(yǎng)??倳胁蝗缫獾氖虑?,來令我們的心產(chǎn)生波動。
產(chǎn)生波動沒關系,記得要調整,要有內求自心平衡的對策。
有句老話說,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??梢姳M如人意,并非生活常態(tài)。修行人修的是心寬,他們把這句話引申成:常想一二,少看八九。凡事看好處,看如意的部分,知足感恩,心地自然會錘煉得堅忍而寬闊。
環(huán)境和他人的改善,是我們期待的。但如果他們尚未改善,我們也不能自傷。
我能想見愛惜羽毛的人曾有的輝煌,對那輝煌有多留戀,對冷清的現(xiàn)境就有多不適應。
不適應的人很多。成功未來時,不適應艱難,不適應同樣起點的人已經(jīng)嘗到了美好滋味;成功到來時,不適應高處不勝寒,擔憂每況愈下;成功過去時,那成功本身和后來人都成了勁敵。人一輩子,遇到的山,并非外在的那座山峰,而是內心里隨時打翻的五味瓶。
不是有許多不能自解的人,活著活著,就活傷了嗎?
喝茶,尚有諸多對策,來讓這顆動蕩不安的心開闊。
走人生路,又何嘗不是如此呢?
父母給我們的教育,多少年來都是說,人生最重要的事情是奮斗。但我們看到了,奮斗不出成績的人不平衡,奮斗出成績的人也不平衡。不安,心有患,患得又患失,人人無解。
懂得了喝茶,要調整茶心,也應該知道,那教誨該好好地改一下:
人生最重要的事情,不是奮斗,是調整。
調整自己的心態(tài),不過激,不當真,不生氣,不鉆牛角尖,不拿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。
隨時寬容,隨時豁達,隨時轉換角色,隨時海闊天空。
記得《四十二章經(jīng)》里曾有一個章節(jié),講一個沙門夜誦《迦葉佛遺教經(jīng)》,聲音悲切緊張,產(chǎn)生了退意。佛陀就問他未出家前愛做什么事情,他回答說,愛彈琴。佛陀就問他,弦如果松會怎樣?如果緊又會怎樣?沙門回答,琴弦太松,曲不成調,如果太緊,弦斷聲絕。佛陀又問他,那么,“急緩得中如何?”沙門明白了:松緊適中的話,聲音協(xié)調。佛陀因此開示說,學道的人也是這樣,如果這顆心調適得當,道可得。
茶味的濃淡,如同明鏡,可以照見我們心態(tài)的起伏,幫助我們了解什么是安心的方法。
老者去矣,來者蕓蕓。若能解得茶意,調心于安適,濃茶淡茶,杯杯香醇;通透人生,處處美景。?